每個孩子都有值得專屬的獎狀

作者/關魚

2005年中秋節,桃園縣長信箱寄來一封大成國中三年級同學蘇怡如為妹妹蘇怡禎寫的信:
「縣長大人您好:

這只是我的心願,也是我妹妹的願望。

妹妹五年級了,可是她很想要有一張屬於她的獎狀,雖然妹妹很努力、很用心,可是她還是沒有拿到一張屬於她的獎狀。

今天中秋,可是妹妹在昨天走了,或許桃園縣每天都有人離開,或許我們家的妹妹只是眾多離開者的其中之一,但是她的心願,我們全家都希望幫她達成,我們都不希望妹妹因為有遺憾而放不下。

我知道我的要求很奇怪,我也沒有資格要求,但是我希望縣長您可否賜給我們家的妹妹一張「最佳勇氣獎」的獎狀給她呢?她在去年的時候,就一直跟骨癌對抗,很辛苦、很辛苦的.....」


怡如的真摯請求,終讓天上的怡禎獲得縣長頒發的「最佳勇氣獎狀」。雖然遲到的鼓勵總比沒有好,讀完此則報導的我仍不禁在心底深深感慨著:「每個孩子都值得有專屬的獎狀,台灣卻有很多孩子從未如願。」

以我學生時代的個人經驗,班上平均只有四分之一的同學能拿到獎狀,不外乎是考試課業成績優異、書法作文演講美勞等才藝比賽的前三名或佳作,及運動競賽的佼佼者。「熱心助人」、「善良體貼」、「鬼點子王」頂多是老師在學期成績單上給的評語,不會作為獎狀的項目。

幾年前和一位女教授聊天,談起美國和台灣教育的差異。她的美國博士指導教授曾很疑惑地問她:「為什麼妳表現得這麼好,卻對自己沒什麼信心呢?」女教授回顧過去受教的日子,才清楚意識到台灣根深蒂固的「扣分教育法」影響很大,在美國拿九十分會受到老師的大力讚揚,在台灣卻會被追問「為何被扣十分」?換言之,滿分以外,都是「不夠好」。

連功課名列前茅的學生都如此,更別提智育成績在平均水準以下的孩子,收到的批評指責遠多於鼓勵,在升學至上的社會氛圍中,連帶忽略這些孩子在其他領域的優點。

在日本漫畫「野球太郎」十九集的封面扉頁,作者七三太郎寫著:「某位少棒監督曾告訴我,監督之中,有人擅長挖掘選手的長處,有人擅長改正選手的缺點。雖然不能說哪種監督比較好,但挖掘選手的長處必須花很多心力和耐心,所以這類監督比較少。」

常擔任寒暑假小學生營隊老師的朋友說,大多數營隊都會有一個愛捉弄別人、總是破壞規矩、唯恐天下不亂的典型淘氣孩子,為維持營隊秩序,幾乎所有營隊老師都曾責罵過他,營隊最後的各項頒獎自然與淘氣孩子無緣。

朋友回憶,有回她特別注意到淘氣孩子為領獎者拍手時的落寞,便在營隊解散前跑去摸摸他的頭,稱讚他的表現比五天前有進步,而且幫忙搬東西時特別賣力,還偷偷塞給他一個從夜市遊樂設施贏來的小玩具,充當「最賣力搬東西獎」,淘氣孩子臉上的開心光彩,有如黑暗的冬夜突然射進溫暖的陽光,令她永遠無法忘懷,從此她總會私下準備一個特別獎,給全營隊最難收到鼓勵的孩子。


但願台灣,有更多懂得發掘並獎勵孩子獨特優點的大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weetlovetoyou 的頭像
    sweetlovetoyou

    終於開跑了 (GoGoGo!!!)

    sweetloveto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